髓鞘,不良,本病,生化,病理
提問: 我的妻子得了腦白質營養不良
我的妻子今年32歲,經沈陽醫大二院的增強磁共振檢查,有90%以上的可能是腦白質營養不良,她的右腿并不太好使,從去年9月30日起共計抽搐了六次,我尋求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療嗎?或者是在家應該怎么保養,應該怎么進補?我的聯系電話是小靈通02482851068,宅電02431525404
医师解答: 首先要控制癲癇發作,腦白質營養品不良很難治,我們用中藥龜龍腦康在治療此類病人有效。
腦白質營養不良在兒科學領域系一相對較陌生的臨床問題,多數兒科醫師對這一問題缺乏系統了解。筆者也常常被問及對此類疾患的診斷、治療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和自己臨床工作中的諸多疑問,作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特別是我國著名小兒神經病學家左啟華教授、吳希如教授新近的著作,結合自己膚淺的臨床體會,不揣冒昧,錄下拙文,供同道們參考。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批評。 腦白質營養不良是指遺傳因素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正常髓鞘生長受累的疾病。包括多種遺傳病所引起的腦白質髓鞘異常,例如:溶酶體病(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LD等),過氧化物體病(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ALD等),線粒體病(腦神經肌胃腸病-MNGIE等),髓鞘蛋白編碼基因缺陷(Pelizaeus-Merzbacher病),氨基酸、有機酸病(PKU、丙酸血癥等),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腦白質病(Alexer病等)。隨著MRI技術在小兒神經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多,腦白質病變的診斷明顯增多。其中有些屬于已知遺傳或生化機制的腦白質病,屬腦白質營養不良范疇;有些則屬于未知病因的腦白質病,其中部分是遺傳病,也屬于腦白質營養不良,其遺傳及生化基礎尚待探討;而另一些則由于免疫、炎癥、環境等非遺傳性獲得性因素所致,屬于腦白質脫髓鞘病變。 近年由于醫學分子生物的快速進展,一些既往較少認識的腦白質營養不良的基因已經定位克隆,其基因產物的性質已經明確。對這些疾病的臨床生化診斷、產前診斷,攜帶者檢出及遺傳咨詢等,在不少發達國家中均已可進行。臨床相對常見的部分腦白質營養不良見表1。 神經病理研究證實該組疾病多數屬于髓鞘形成障礙疾病但其中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兼有脫髓鞘病特點:Canavan病則為髓鞘破壞疾病,海棉樣變不只累及白質,也累及灰質。 腦白質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以逐步進展為特點,早期癥狀往往易被忽視。原本正常的嬰兒或兒童,可逐漸發生肌張力、姿勢、運動、步態、語言、進食動作、視覺、記憶學習、行為思考能力等方面的改變。這些征候可逐漸加重,病情進展速度在小兒時期發病者較快。 診斷主要依據:1.臨床特點;2.陽性家族史;3.特異性生化檢查;4.神經影像學檢查。一些發達國家對小兒腦白質營養不良的臨床生化與病理形態學診斷途徑分幾個層次進行:1.一線生化檢查有CSF、皮質醇ACTH實驗;2.一線形態學檢查有外周淋巴細胞中沉積物;3.二線生化檢查有血漿中極長鏈脂肪酸,尿中硫脂,白細胞溶酶等;4.二線形態檢查有皮膚、神經、肌肉或腦活體標本等;5.三線生化檢查為分子遺傳學方法。 二、常見腦白質營養不良的診斷與治療 (一)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MLD) MLD又稱為腦硫脂沉積病(sulfatidosis),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是芳基硫酸脂酶A缺陷所致的髓鞘形成不良。由于編碼溶酶體芳基硫酸脂酶A(arylsulfataseA,ASA)的基因MLD突變所引致,MLD位于22q13.33,其突變種類較多;大致可分為兩組:I型突變的患者不能產生具有活力的ASA,其培養細胞中無ASA活性可測得;A型突變患者則可合成少量具有活力的ASA?頰叩謀硇腿【鲇諂浠蟯槐淶鬧擲啵篒型突變的純合子或具2個不同I型突變者在臨床上表現為晚期嬰兒型;具有I型和A型突變各一者為青、少年型;而2個突變均為A型時,則呈現為成年型。少數本病患者,特別是青少年型的發病不是由于MLD突變所致,其ASA活力正常,這是由于患者缺少一種溶酶體蛋白,硫酸腦苷酯激活因子(SAP1)所造成的。這類患者亦稱為"激活因子缺乏性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按起病年齡及臨床征象,MLD可分為晚嬰型、幼年型和成年型3型。 晚嬰型最多見,占全部病例的60%~70%,其發病率約為1/4萬,初生時正常,85%發病前已能正常行走。多在2歲左右起病。早期步態異常,共濟失調,斜視,肌張力低下,自主運動減少,腱反射引不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后者是由于末梢神經受累之故。中期智力減退、反應減少、語言消失、病理反射陽性、不注視、瞳孔對光反應遲鈍、可有視神經萎縮。晚期呈去大腦強直體位,偶有抽搐發作。有球麻痹征。病程持續進展,多在4~8歲間死于間發感染。 晚發型(青少年型和成人型)發病年齡自3~10歲至青春期、甚至成人期不等,臨床表現不一。起病時也以進行性行走困難為主,伴有腱反射減退、神經傳導速度降低等外周神經受累表現;發病年齡較晚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常先有學習或工作成績下降、行為異常、認知障礙等,然后才出現共濟失調等動作異常和錐體束征。本型病程約為5~10年。 本病的確診依據是ASA活力檢測,但在少數有典型癥狀而ASA活力正常情況時,則應考慮激活因子缺乏性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的可能性。 本病患者在癥狀尚未出現以前可考慮進行骨髓移植,以延緩或終止病情發展;對神經系統已有廣泛病變者尚無滿意治療方法。 (二)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在遺傳方式上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較多見的X連鎖遺傳;另一種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發生于新生兒,稱為新生兒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的診斷依靠以下檢查:①CT和MRI;②電生理檢查,兒童ALD早期誘發電位和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成人AMN時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有異常;③腦脊液,ALD大多正常,可有蛋白和細胞數稍增高。NALD常見腦脊液蛋白增高;④血漿和皮膚成纖維細胞中VLCFA增高,特別是C26脂肪酸增高,C26/C22比值增加,有診斷意義;⑤在發生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阿狄森氏危象時,血中皮質醇減低,在不發生危象時,ACTH刺激試驗也能發現腎上腺代償儲備減少。對于男性Addison病,即使未見神經系統癥狀,也應檢測VLCFA,以免漏診。 1.ALD病理特點是中樞神經進行性脫髓鞘以及/或腎上腺皮質萎縮或發育不良;生化代謝特點是血漿中極長鏈脂肪酸異常增高;細胞中過氧化物酶體有結構的或酶活性缺陷,故屬于過氧化物酶體病。ALD臨床分為六個類型(表2):1)兒童腦型;2)青春期腦型;3)成人腦型;4)腎上腺脊髓神經病型;5)Addison病型;6)無癥狀型。雜合子女性也可出現癥狀,約20%~30%可以發展成類似AMN綜合征,但病情較輕,發病較晚,很少見腎上腺質皮質功能不全。在我科報告的29例中,22例兒童腦型、4例青春期腦型、1例腎上腺脊髓神經病型、1例Addison病型和1例無癥狀型。 激素替代治療對ALD患者腎上腺素皮質功能不全有效,但不能改善神經系統癥狀。飲食治療結合服用Lenzo油,能使血漿中的C26:O水平降為正常。盡管生化改變令人鼓舞,但臨床效果卻不理想。骨髓或臍血干細胞移植主要適應于影像學異常明顯而神經癥候輕度的腦型患兒,可以重建酶活性,改善臨床癥狀,能持久提高認知功能,改善腦磁共振和波譜分析異常程度。但骨髓移植本身有一定的病死率,且價格昂貴,供體困難,隨著骨髓移植技術的提高和無癥狀ALD的早期檢出,骨髓移植可望有很好的治療前景。對癥治療也很重要,包括功能鍛煉、調節肌張力和支持延髓功能,鼻飼喂養加強營養,止驚等。 2.NALD病理改變嚴重,腦白質廣泛脫髓鞘,灰質亦有輕度變性。可見含脂類的巨噬細胞浸潤。腎上腺皮質萎縮,胞漿內有板層狀包涵體?級蝸赴躉錈柑宓氖亢吞寤跎佟8未螅ǖ婪⒂渙肌P律謔追⒅⒆次≌帕醯停剩⒂倩骸?捎心詿米鈣ぁ⒀彰嬤脅糠⒂渙肌⑸享麓溝取?捎懈未蟆3<啄謖習⒀壅稹⑸匭允油げ 6嗍《?歲內可有一定程度的發育進步,但以后發育倒退,進行性痙攣性癱瘓,震顫,共濟失調,聽覺和視覺障礙。有的可見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癥狀。多在5歲以內死亡。腦脊液常見蛋白增高。診斷靠生化檢查。血漿和成纖維細胞的VLCFA水平增高,血中植烷酸增高,六氫吡啶羧酸增多,縮醛磷酸減少。在臨床上應與腦肝腎綜合征相鑒別。后者也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過氧化物酶體病,但病情更嚴重,顱面畸形明顯,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有肝硬化,多發性微小腎囊腫,多在一歲以內死亡。 (三)球形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 球形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又名Krabbe氏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致病基因位于14q31。其基本代謝缺陷是半乳糖腦苷脂-β-半乳糖苷酶的缺乏,致使半乳糖腦苷脂蓄積于腦內。半乳糖腦苷脂是髓鞘的重要成分,由于酶的缺乏而髓鞘不能代謝更新,因而神經系統有廣泛的脫髓鞘,腦白質出現大量含有沉積物的球形細胞。 本病的嬰兒型較多見,3~6個月起病,開始有肌張力減低,易激惹,發育遲緩,對聲、光、觸等刺激敏感。以后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有病理反射。末梢神經受累時,則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智力很快減退,常有癲癇發作。視神經萎縮、眼震、不規則發熱也是本病特點。有時有腦積水。肝、脾不大。病程進展較快,最后呈去大腦強直狀態,對外界反應完全消失,常在2歲以內因感染或球麻痹而死亡。晚發型多在2~5歲起病,主要表現為偏癱、共濟失調、視神經萎縮,以后出現癡呆、癲癇發作。多在3~8歲間死亡。 實驗室檢查可見腦脊液蛋白增高。電泳可見白蛋白和α2-球蛋白增高,β1-和γ-球蛋白減低。晚發型腦脊液多為正?蚪黽岫鵲鞍自齠唷I窬跋裱Ъ觳榭杉緣畝猿菩園字什”洌砥誑杉暈酰允依┐蟆D┥疑窬妓俁仍謨ざ途忻饗匝踴海諭矸⑿透謀洳幻饗浴? 本病確診依據白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的酶活性測定。雜合子的酶活性在正常與患者之間。可進行產前診斷。 本病治療無特異方法,主要是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溶酶體酶替代療法和骨髓移植療效尚未得到廣泛認可,但已有成功病例。 (四)其他 1.Peizaeus-Merzbacher病(PMD)是X連鎖遺傳的進行性髓鞘生成不良,可能與蛋白脂類蛋白的代謝異常有關,致病基因位于Xq22。病理改變主要是腦白質廣泛髓鞘缺乏。以前將本病列入嗜蘇丹腦白質營養不良范疇,現認為本病時腦白質很少有嗜蘇丹物質。嬰兒期起病,生后不久可有非節律的、飄動不定的眼震,發育落后。病程約數年至數十年,逐漸進展。可有小腦性共濟失調,視神經萎縮,智力落后,不自主運動,痙攣性癱,癲癇發作。腦脊液正常。本病亦有其他類型,有的在出生時即發病,很快惡化、死亡;有的為中間類型。診斷根據臨床特點及家族史。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2.Canavan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理改變主要見于腦白質,充滿含有液體的囊性空隙,似海綿狀,故也稱中樞神經海綿樣變性。未見髓鞘的分解產物,故本病不是原發性腦白質營養不良。腦白質二己糖神經酰胺增多,末梢神經有軸突變性。血漿和尿中N-乙酰天冬氨酸增多。成纖維細胞有天冬氨酸?潑?aspartoacylase)缺乏,推測腦內也有該酶缺乏,故認為本病與以前報道的N-天冬氨酸尿癥可能是同一病種?級跎閉#?~4個月開始出現智力發育遲緩,肌張力低下,視神經萎縮。生后6個月開始有明顯的進行性頭圍增大。以后出現癲癇發作,進行性肌張力增高,對聲、光、觸覺刺激可出現角弓反張。可有舞蹈手足徐動。腦脊液正常。多在5歲以內死亡。有些嚴重病例在初生時即有肌弛緩,吸吮和吞咽困難,于數周內死亡。也有的起病晚,在5歲以后,表現為進行性癡呆,視神經萎縮,小腦征,錐體束征。診斷根據進行性神經功能衰退,巨頭,視神經萎縮,癲癇發作,可考慮本病。CT和MRI可見腦白質有囊樣改變。生化檢查可見尿中N-乙酰天冬氨酸增多。本病無有效治療方法。 3.Alexer病病因尚不明,無特效治療。嬰兒期起病,巨頭,智力倒退,痙攣性癱,癲癇發作。有的病例在兒童期或成年起病。CT檢查可見白質彌漫性低密度,額部為著。MRI檢查見額部為主的長T1、長T2異常信號,雙側病變彌漫,基本對稱。 此外,線粒體病、氨基酸病、有機酸病等遺傳代謝病均可伴有腦白質營養不良的病理-臨床特點,一般同時具有相應疾病的顯著特征。 參考資料:http://www.100nr.com/admin/view.asp?ArticleID34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材小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